出伏这一天,一则农民的神秘谚语成为了人们的一种传统,但实际上,这农谚的内容并不是万能公式。
今年一大批农民也将迎来三伏的结束,“三伏最怕出伏”,那么出伏应该需要注意些什么呢?
古人的生活十分艰苦,过着一年到头为一季的劳作,如果秋收大好,五谷丰登,那就可以过上好日子,如果物怪成灾或是丰收不好,那他们就只能等明年春天再重新播种。
但出伏这一天又有什么特别之处呢,它会为什么让古人如此重视。
为什么有三伏?
大家都听说过干支纪时法,而这便是古人对岁月的计时法。
公元前2637年起,古人就开始使用天干地支结合来做记录时间的方法了。
其中,干支有甲子、丙寅这种,也有戊戌、壬辰这种。
展开剩余88%古人在使用时也是逐渐改进,争取做出来更高先进程度的方法,然后在推算季节的时候也有了一套自己的体系。
从如上的干支纪日法带来的功劳中,古人将一年分为了12个月,而将一个月分为三十天,这样一套方法简单明了,虽然还有朔望日等其他的推算方法,但这种方法还是十分简便明了。
而在二十四节气中,也可能我们现在所知道的三伏,就有这样的来历。
因为全年的气温和气候情况会改变,经过双子星的公转,目前我们接触到的太阳系中的一个小星球,随着时间的流逝,其气候也会发生变化,气温也会上升。
在七月份的时候,由于阳光位置的变化,会造成太阳照射在北半球的角度增大,因此气温也逐渐上升。
然后便会迎来一个炙热的夏天,在这个时候,全球各地都会感受到强烈的高温,这便是我们的伏天。
而根据古人的研究观察,在这每年经历过很多个伏天之后,将伏天用数字做了记录,系统化起来,分别为初伏、中伏和末伏。
然而三伏其实是没有固定标准的,它每年的出生和死亡时间也都不同,而它们变化都是由立夏和立秋之间一个完整的时长中间进行划分。
立夏-立秋这段时间大约是108天左右。
将这108天等分为三个部分,前后的两个部分都有十天的空间,而中间一部分则会有36天。
这36天就叫做中伏,相反十天为初伏,十天末伏。
从夏至秋之间,对应的日期便为三伏之日。
类似于这样,根据古人对自然现象进行了更加研究,还发现了春分、夏至、秋分、冬至等四个节气是最具特殊意义的。
因此他们将这四个节气作为一个轮回,将这一年共有24个节气更细致化。
但这24个节气其实并不均分,而是有6个主要节气,有6个小节,还有6个寒露,还有6个小寒大寒。
其中大的小的也是比较灵活的,有四十天六十天甚至八十天不等。
但所幸的是古人比较聪明,将这些月份给取了个名字,比如端午,中秋等,因此在这些月份到来的时候,我们在借景抒情的时候,就可以想起其中的故事,非常美好。
而由这些月份推演出的三伏,为后代引用广泛,它似乎为人们打开了一条新的神奇知识通道,里面包含大自然的奥秘,因为三伏就能预测未来各种天气情况。
这正应征了我们之前提到的“出伏要注意”这个问题。
305年左右,随着时间流逝,自然界也经历着巨大的变化,其中天气变化尤其明显,并且它们在不断不断往上涨,比如气温,比如海平面高度等,都让科学家非常担心。
g135798.monvtuan.com
g51739.monvtuan.com
g152534.monvtuan.com
g44323.monvtuan.com
g178809.monvtuan.com
g98176.monvtuan.com
g77719.monvtuan.com
但是对于我国的农民来说,这却又是件值得开心的事情,因为古人说“出的一阳春”原本为龙抬头,但由于三筋交后,不见龙抬头现象,我们如今雨过天晴,因此来了一场阳春时雨,让农民备受鼓舞。
其实今年对农作物影响最大的是七月份,此时正是“三伏母”,母虫被困在土中,看不到阳光,因此就会化蛹变成成虫,并变得更加凶猛,这就是所谓的“三虫”。
而“三虫”之所以不喜欢阳光,是因为阳光照射就意味着会受潮湿天气或者极端天气的影响,所以土壤中的虫卵自然不能孵化,因此也不能出现“赴秋水”“吃秋果”等现象。
今年被称为“母伏”,不仅是因为虫蛹,而且还有天气原因。
这时我国北方是非常干燥,但南方地区却多雨,给作物生长留下了非常良好的条件,不仅给作物生长旺盛,为虫卵孵化提供了理想环境。
所以今年由于南方多雨,不仅为虫卵孵化提供了良好环境,还导致强对流天气频繁发生,让亩田中多开辟出一些空白地带,不过还好今年降雨主要集中在入伏之前,三伏期间降雨减少,因此影响轻微。
根据古人的经验总结,有些天气状况可能会影响农业生产。
比如东南方向风可能会影响农作物生长,它有可能导致害虫入侵或者田间出现阴霾天气,还可能带来一些疾病。
另外,雷声大到一定程度也会说明当天将会有降雨,有时候雨量很大,会导致洪涝或泥石流,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害。
还有就是风吹动的方式,也很重要。如果风有规律地向北移动,那它可能会带走一些污染物或病菌,对农业生产有利;反之,如果风朝其他方向吹,那可能暗示着不太好的天气。
古人根据观察得出的结论,可以帮助农民更好地规划生产活动,以防洪涝或干旱等自然灾害对农业造成损害。
“出伏"这一天,由于五行属土,需要注意金属类物体的放置,以免生锈或损坏。
老农谚说道:雷声催泥气,泥团打马跑,即使泥团离开,也难以永久保存,因此不能放置太久。而古人在今秋收时,也不需过于担心,只要做到防潮、防湿即可。
所以说“三伏最怕出伏”也只是个提醒,但也未必准确,有时候阴晴不定,但趋于平稳,因此我们的种植工作还是以当地气候变化规律为主。
发布于:广东省